活動資訊

2025年易學研究方法與視野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行:承傳與創新並舉,繪製當代易學新圖景

伏羲開象,文王立義──2025年易學研究方法與視野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行

伏羲畫卦,以象開天;文王繫辭,立道中樞。2025年6月14日(星期六),由中華民國易經學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臺南市至善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並由中華慧德文教慈善推廣協會協辦之「2025年易學研究方法與視野學術研討會」,於國立政治大學百年樓隆重舉行。來自全台各地之大學師生、研究機構成員、易學專家共七十餘人齊聚一堂,溝通學術,辨析義理,盛況空前。

開幕典禮由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亦為中華民國易經學會理事長的陳睿宏教授主持致詞。《易經》作為中華文化的「群經之首」,其歷代詮釋與衍義歷久彌新,惟當今學界於方法論、詮釋工具與跨領域整合上,仍有亟需拓展之處。此次會議即希冀提供一座橋梁,使經典能於當代語境中發聲,開展多元詮釋與方法實踐的可能性。傳統經典的延續,絕非僅是文化遺產之保存,而是應透過學術研究的深化與方法創新的推動,使經典得以「續接其命脈,發其微言」,既能回應當代學術發展之需求,亦能參與當代文化建構之過程。

本次會議自徵稿啟動以來,反應熱烈,經學術委員會嚴格審查後,共收錄21篇論文發表。內容涵蓋:

  • 古今《易》學之發展歷程,如邵雍象數之轉化李光地易理與中庸之融攝

  • 易學與道教丹法之對話,如俞琰援《易》入道之義理分析《鍾呂傳道集》抽添論真鉛真汞之探討

  • 易理與藝術、音樂之結合,如〈離〉卦美學與現代視覺藝術應用、《東坡易傳》中水意象之詩化再現

  • 《易》學文本學與義理詮釋,如《小象傳》中「志」之義、帛書《易傳》之德義化傾向等。

場次採分組進行,每篇論文均由指定講評人進行回應,引發與談學者熱烈討論。會議現場氣氛嚴謹中不失熱情,提問踴躍,講評者或旁徵博引,或精準切入命題本質,使每場報告皆呈現出論理與思想的火花碰撞。

午後場次,則有學者從戲曲與身體表演切入,如馬薇茜之〈觀象得意:易學自然觀與傳統戲曲象徵性之探索〉,引領討論至當代藝術與《易》理會通的嶄新領域,展現經典活化之另一維度。

此次會議六大學術宗旨為:

  1. 深化歷史傳承,繼往開來

  2. 奠定易學方法論基礎,建構理論體系

  3. 增強詮釋工具之效能與運用彈性

  4. 發揮《易》作為理論與實踐並重之文化工具

  5. 促成《易經》與當代社會議題之對話

  6. 鼓勵青年學人參與經學研究,後出轉精。
     

活動剪影

與會學者與青年研究者於研討會現場交流互動,展現知識傳承與文化共鳴的學術風景

世代共構易學新局

知識的傳遞與文化的延續。學術不僅關乎論證與詮釋,更關乎人與人的承接與啟發,正是在這樣的交流中,經典的生命得以延續,義理的光芒方能照進當代

學術現場的文化風景

古典梅花圖前,學人神采奕奕,風雅之氣與現代學術精神相互輝映。會場之外亦是思想激盪的現場,一幅圖像,承載著文字無法盡述的共識與情誼。

群賢畢集論真知

來自全台多所大學與研究機構的學者齊聚一堂,以《易經》為橋樑,交流各自研究所得。從象數義理到身體修養,從文本詮釋到跨域實踐,多元觀點交相輝映,展現易學開放而深邃的學術可能。

以學為契,以道相期

同道中人相遇、砥礪、共進的精神聚所,既是思想交流的現場,亦是情誼生成的契機。在此空間中,經典得以重讀,義理得以重審,方法得以辯證,價值得以重構。

與會學者、研究生齊聚一堂,專注聆聽、積極提問,現場思辨氛圍濃厚

者沉穩敘述,觀察精微,令人感受到易學研究的厚實功底與思想深度







 
與會學者提出獨到見解,帶動現場深入討論

深度對話,於義理縫隙中尋精義,於觀點交錯間開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