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包容・善循環──以經典啟動現代修養的三重智慧系列講座第一場 學員一致讚賞 至善成功
主題講座:「科技社會中的修心之道」——成德法師引領思辨
成德法師在「科技社會中的修心之道」講座中,開宗明義指出「心安」的重要性,認為心安是自愛的表現。法師以生動的比喻和故事,如「人生如夢」、人生難得、以及瀕死經驗與前世記憶等等,闡釋心靈對於個人生命乃至宇宙萬象的決定性作用。法師提到,現代科技雖然帶來便利,但也加速社會的急躁氛圍,使人心難以安定。他鼓勵大眾透過讀經、聽經、念佛等方式修心養性。

成德法師在「科技社會中的修心之道」講座中,開宗明義指出「心安」的重要性,認為心安是自愛的表現。法師以生動的比喻和故事,如「人生如夢」、人生難得、以及瀕死經驗與前世記憶等等,闡釋心靈對於個人生命乃至宇宙萬象的決定性作用。法師提到,現代科技雖然帶來便利,但也加速社會的急躁氛圍,使人心難以安定。他鼓勵大眾透過讀經、聽經、念佛等方式修心養性。
面對現代人因外求而導致的煩惱,成德法師援引《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智慧,教導聽眾放下過去的糾結與對未來的憂慮,轉而專注當下,透過「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的功德」來積極累積善因。同時,以《莊子.應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的智慧,提醒我們處事的態度處理事物。法師也提醒,現代人常因社群媒體和短影音而分心,久而久之會導致身心疲憊,失去覺察力。他建議大眾要懂得篩選資訊,並有意識地將時間用於提升自身正能量的活動。另外,引用弘一大師《格言別錄》的格言「處事切莫急躁,急躁則自處不暇」,指出急躁不僅影響處事效率,更會擾亂內心安定。法師鼓勵大眾每日撥冗修心,如念佛、聽經、讀經,以培養定力,避免被科技社會的快速氛圍所牽引。在談到人際關係時,法師提及世間關係的四種因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強調「放過自己」的重要性。法師以科技進步導致人與人之間互動減少、年輕世代人際關係問題日益突出為例,呼籲大眾培養包容心,理解他人的成長背景與因緣,才能減少煩惱,促進人際和諧。

綜合座談:跨領域對談激盪火花
隨後舉行的綜合座談由成德法師、陳玉女副校長及林盈利執行長共同與談,三位師長從各自專業角度,針對如何將傳統經典智慧融入現代生活進行深度交流。

以其歷史學者的視角,分享歷史閱讀如何擴充心量、培養包容性。她強調歷史不僅是故事,更是透過他人的經驗學習智慧、自我反思的過程。陳副校長也指出,在AI時代,人們面臨著焦慮與被淘汰的恐懼,甚至,人與科技的過度互動,導致人際關係疏離。陳副校長呼應成德法師的觀點,認為透過經典智慧,如佛法的「知足」與「禪定」,能幫助現代人找回內心平靜與喜悅,並強調在知識養成中,應適時放下學術界常強調的「懷疑心」,轉而培養對自我的信心,因為「懷疑是愚癡的核心」。陳副校長特別提到,面對人生的苦惱,應學習「心定」來過濾思緒,保持清淨。她以法國僧侶馬修.李卡爾的科學測試為例,印證禪定能帶來巨大的快樂,並勉勵大眾將修行融入生活,點亮生命的光芒。
林盈利執行長則從其豐富的跨領域經驗(企業管理、教育、諮詢、品德教育推廣)出發,分享將經典智慧落實於日常生活與人際互動的實踐方法。林老師以自身追隨淨空老法師的因緣,分享師長的言教與身教如何影響她的人生。她提到「愛、善、誠、淨」作為修養的四大原則,強調「愛是一切的答案」,「善是一切的良藥」,「誠是面對一切的所有基礎」,而「淨是乾乾淨淨,表現在所有一切上」。林老師以颱風來襲時電力工程人員犧牲奉獻的精神,闡釋無私大愛在工作上的展現,並鼓勵大眾在面對壓力和困境時,學習心安與善解,不責怪、不抱怨,透過正念轉化負面情緒,最終達到「活著就贏了」的豁達境界。


陳玉女副校長從歷史學的比較與同情理解出發,指出歷史閱讀在多重他者經驗的重構中擴充心量、養成包容,並回應AI時代知識焦慮與人際疏離的隱憂。她強調借助經典與佛法「知足」「禪定」之工夫,以「心定」過濾雜念而轉化恐懼,並提示學術場域過度強調的「懷疑」若失其方法論邊界將淪為「愚癡」之源。此一省思是否足以引導我們在技術加速的未來中重建內在秩序與喜悅,仍待持續檢證與實踐。

林盈利執行長結合企業管理與品德教育推廣經驗,提出以「愛、善、誠、淨」為核心的修養實踐框架,並以災時電力人員無私奉獻示例,說明日常職業倫理如何成為內在德性外化的場域。
現場互動:解決現代生活挑戰的具體建議
講座問答環節中,學員積極提問,三位與談人針對現代人普遍面臨的手機成癮、人際關係困境、未準備好承擔職責,以及如何切入傳統文化學習等問題,給出了深刻而實用的建議:




手機成癮與資訊爆炸:
成德法師建議,使用手機時應時刻自省是否符合「自愛愛人」的原則,避免浪費有限的生命。法師強調「生命是有限的,時間不能浪費」,並提醒大眾反思刷手機後的感受,從自身體驗中覺察是否被科技主導。林執行長則提出持開放的態度,建議家長陪伴孩子使用手機,規定使用時間與內容,並利用科技工具過濾不當資訊,同時也要適時讓孩子了解網路世界的現實與潛在風險。陳副校長也分享自我檢視與警覺來管理手機使用的經驗。
林盈利執行長則以更貼近日常生活的經驗補充道,當內心產生「過不去」的點時,可以從兩個角度快速調整: 從懺悔開始:每天反思自身言行,即使是無心之過,也能透過拜懺來輕減業習。她強調要誠實面對自己的不足,不應過度追求完美而陷入自我苛責,應該「接地氣」,允許自己犯錯並從中學習,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錯再錯。將修學落實到日常的身口意十善業,每天檢點自己是否做到「愛、善、誠、淨」,例如是否鼓勵他人、布施微笑、禮讓長輩。她鼓勵大眾放過自己,不要被完美的框架束縛,應效法淨空老法師生前教誨「每日須自省,能改過是真知錯,努力斷惡修善讓那念心達到純淨純善」,每日反省,但不要深陷憂鬱,因為「活著就贏了」,唯有活著才有轉變的機會。


如何切入傳統文化:
成德法師建議,初學者應依循明師教導,從「扎三根」開始:落實《弟子規》中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實踐《太上感應篇》中的「慈心不殺」、以及修習《十善業道經》。他強調要從自身下手,每次落實教誨,並將傳統文化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五倫八德,以智慧判斷是非。林執行長則以個人從懺悔開始、回歸基本面(身口意十善業)的經驗為例,鼓勵學員透過拜懺與日常點滴的實踐來轉化身心。陳副校長則分享自己曾因對孩子的期望而失落的經驗,強調要尊重孩子的獨特性,並以「人生都是練習場」的開放心態面對。
陳玉女副校長也認同,隨緣與攀緣是一個不斷練習的過程。她認為,有時候「攀緣」是因為內心有所求,當這個有所求的心未能滿足而產生難過時,這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機會。透過這些經驗,我們會逐漸理解不應以「有所求」的心態來行事,最終才能趨向真正的「隨緣」。她強調,人生就是一個練習場,每一次的經歷,無論好壞,都能轉化為提升自我智慧的養分。她也提到自己曾因過度期望孩子學習佛學而感到失落,但最終學會放下執著,尊重孩子的獨特人生道路。
活動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