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年漢學 EMI 師資培訓計畫
從傳統人文到國際課堂──打造跨文化的教學新典範
【報導】在全球高等教育強調跨文化與國際能見度的趨勢下,漢學(Sinology)的英語授課不再只是少數學者的嘗試,而是逐漸成為臺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由國立成功大學外語中心與臺南市至善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 114 年漢學英語授課教師專業發展計畫(Sinology EMI PD Program),即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
本計畫於暑期舉行,歷時五日,並搭配 6 小時非同步課程與微型教學,邀請多位在 EMI、應用語言學及人文教育領域具權威的學者,帶領全國大專院校教師一同探索 如何以英語有效講授漢學課程,並將傳統人文教學轉化為具備國際溝通力的課堂實踐

第一天由成大外文系教授高實玫揭開序幕,以「Backward Design 與 ODIR 循環」帶領學員重新思考課程設計。她強調 EMI 課程必須從「學習成果」出發,再回推課程步驟,並透過 ODIR(Orientation–Delivery–Interaction–Recap)架構,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學習任務。同日,成大外語中心主任鄒文莉則從「CMI 到 EMI」談起,提醒 EMI 不等於全英語授課,而是要兼顧「理解度」與「辨識度」,並提出「領域英語」概念,讓學員體會語言轉換的挑戰。
第二天課程聚焦科技與策略。陽明交大副教授林律君以「AI-Enhanced Intelligibility and Comprehensibility」示範如何透過自動字幕、語音辨識與 TTS 工具提升教學清晰度,同時強調語言節奏、停頓與語調的重要。她要求學員將 TED-Ed 漢字影片改編成 EMI 教材,兼顧國際與本地學生的需求。北科大教授林彥良則以「Effective EMI Strategies」引導學員運用多模態(圖片、手勢、聲音、空間配置)與跨語言策略,強調學生必須「參與」才能真正理解,並要求學員設計一段完整的 ODIR 教學流程。

有效授課:語言的力量
第三天,課程回到「語言本身」。北科大副教授林含怡與成大助理教授陳慧琴以「Instructional Language for Effective Delivery」為題,提醒教師過度依賴書面體與複雜句法會降低理解。他們引入 PASS 原則(Personal、Active、Short、Simplified)示範如何簡化語言,並強調 Signposting(路標語)的運用。透過分組練習,學員將簡報重新撰寫並口語化演練,許多人意識到「語言透明度」才是 EMI 課堂的成敗關鍵。
互動為本:打造參與式課堂
第四天的主題是「Class Interaction for Active Engagement」,由政大副教授崔正芳與鄒文莉共同帶領。崔教授提出 EMI 課堂的三層次互動——師生、生生與學生與內容互動,強調互動不僅營造氛圍,更能即時檢測學習困難。她設計多種模擬情境,讓學員練習提問與回饋。鄒教授則示範簡報設計,強調 5x8 原則與中英文雙語呈現,並示範如何結合圖片、影片與動畫,讓抽象知識更易理解。

收束與實踐:微型教學
第五天進入收束與實踐,所有學員須完成一段 15 分鐘 EMI 微型教學,以「一個概念」為核心,展現 ODIR 循環與 3+ 元素(AI 支援、跨語言、多模態)。五位核心講師——高實玫、鄒文莉、林律君、崔正芳與陳慧琴——分別主持場次,並結合同儕互評,要求學員以教學檢核表給予具體回饋。許多學員坦言這是最緊張、也是收穫最大的部分,不僅學會如何以英語講解漢學,更從同儕中看見各種創新的呈現方式。
展望:人文教育的國際化未來
總結這五日課程,Sinology EMI PD Program 的特色在於「傳統與創新並行」。一方面,講師們強調傳統漢學精神不可流失;另一方面,他們也示範如何將這些內容以符合國際教學趨勢的方式呈現。Backward Design 與 ODIR 提供了清楚的課程框架;AI、多模態與跨語言策略打破了語言的限制;而微型教學與互評則確保了所有理念能落實到具體行動。114 年的漢學 EMI 師資專業發展計畫,為臺灣人文教育的國際化開啟了新的篇章,也為新世代的教師打造了一個既能承續傳統、又能面向全球的舞台。
快來加入我們吧!
在全球化浪潮下,漢學教育需要更多能以國際語言進行教學的專業人才。114 年漢學 EMI 師資專業發展計畫不僅提供完整的理論與實作培訓,更打造了一個凝聚教師、跨越語言與文化的學習共同體。我們誠摯邀請全國有志於推動漢學國際化的教師們踴躍報名,攜手開創兼具深度與廣度的 EMI 課堂。讓我們一起站上國際舞台,成為引領新世代人文教育的關鍵力量!